(图)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吃人不鲜见

时间:2023-03-19 阅读:15 评论:0 作者:admin

(图)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吃人不鲜见

白修德(1915——1986),美国著名记者,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White),因为热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白修德。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的惊雷》。

白修德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弟子。他本来想研究历史,但费正清却认为白修德身上具有与斯诺相同的记者素质,便建议他与其当一名历史学者,还不如做一名出色的记者。于是,带着费正清的推荐信,白修德于1939年走进重庆,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于中共的人之一。是共产党的“老朋友”。

后来,白修德在六十、七十年代又以撰写《美国总统的诞生》系列著作而闻名于世,但从记者职业来说,却是他最初崭露头角的地方。作为《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他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八年,他成了抗战、特别是重庆时期历史的重要目击者、记录者。尤其令人称道的是,1942年到1943年,久旱无雨的河南发生了罕见的“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在这次大饥荒中,白修德在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白修德与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关系密切。可以说,继斯诺之后,白修德是又一位与关系密切、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国记者。

1942年到1943年间,正是在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久旱无雨的河南境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中原大饥荒”,大战乱加上大饥荒,让苦难深重的中原人民雪上加霜。据史料记载,连续两年多的百年不遇大旱灾,好多农田颗粒无收,直接饿死灾民多达500多万人,惨绝人寰,举世震惊。然而,由于国民政府对战时媒体新闻实行监管限制制度,尤其是当时河南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灾情报道采取严格限制和屏蔽措施,竟使得“中原大饥荒”不为国民政府高层和国内外社会所知晓,各种救灾赈灾援助活动甚至无法展开。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农业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粮食作物“绝收”,农民开始靠吃草根、树皮维持活命。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已经更加严重了,许多地方的草根几乎已被挖完,树皮几乎全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国民政府对此似乎了解无多,不仅没有丝毫的赈济举措,灾民的赋税也还照征不减。

1943年2月初,河南灾区的气候依然继续干旱,灾情仍在进一步恶化。有关河南特大旱灾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外传。当时国内报纸《大公报》重庆版刊登了该报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大饥荒的新闻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新闻宣传部门的调查,并以违反“战时新闻管制条例为由,勒令《大公报》重庆版停刊三天,以示严厉处罚。

《大公报》重庆版被勒令停刊三天的消息传出后,驻在战时陪都重庆的外国记者们一片哗然,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赴河南灾区进行现场采访以探虚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3018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