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的病因 先天后天都会引起病发

时间:2022-08-29 阅读:15 评论:0 作者:admin

  食管裂孔疝是疝气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而且裂孔疝和返流性食管炎可同时存在。那么,食管裂孔疝是如何引起的呢?别着急,让小编来告诉大家食管裂孔疝的病因有哪些,一起去看看吧!

  食管裂孔疝的病因

  导致疝气的原因有很多,而食管裂孔疝也同样如此,大致可以分成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一、发病原因

  正常食管裂孔由左膈肌第1~4腰椎向前分为左右两翼,亦可起于左膈脚(第1~3腰椎前),犹如围绕颈而形成,裂孔纵径3~5cm,横径2cm。在食管裂孔处有数层组织,如胸膜,纵隔脂肪、胸内筋膜、腹内筋膜等,将胸腔与腹腔分隔。食管裂孔在反流中有重要作用,胃食管结合部周围膈食管裂孔的肌肉如同弹簧夹,其有节律地收缩与吸气运动同步。食管裂孔周围肌肉收缩时向下牵拉食管并增加其弯曲角度,有助于食管下段关闭,从而防止了胃食管反流。

  此外,胃食管结合部(从食管移行到胃的部分)在抗反流中亦有重要作用,该部位于膈肌下方邻近的腹腔内,通过食管下段(裂孔上下各1~2cm)环形肌纤维的张力性收缩、胸腹腔之间的压力差作用、膈肌脚的弹簧夹夹闭作用等,使其在静息状态下腔内压力既高于颈胸段食管,又高于其下的胃底部(大于胃内压力15~25cmH2O),从而保持关闭。吞咽进食后立即松弛,保证吞咽食物按食管到胃的单方向运动。

  其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食管腹腔段的长度也不一样,大致可以分成新生儿0.3~1.4cm,10岁0.3~1.5cm,成人0.4~3.4cm,而食管腹腔段的适宜长度就是保证食管下端在静息情况下保持闭合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依据Laplace定律,使胃内容物由膨大的胃腔反流至细小的食管内,需要比一般腹腔压力更大的力量。故适长的食管腹腔段在防止胃食管反流中发挥了机械作用。

  再次,His角的活瓣作用,在抗反流中亦有重大意义。His角即食管腹腔段左侧壁与胃底右侧壁相邻处构成的锐性夹角。当胃底压力增高时,膨胀的胃底向右推压食管下端左侧,使其贴附于食管右侧壁上,从而关闭了食管下端,防止了胃向食管的反流。

  膈食管韧带是由胸内筋膜(胸膜下),腹内筋膜(腹内膈肌下、腹膜上)构成纤维弹性筋膜,其在食管裂孔达食管下段向上返折,与食管环形肌相融合,具有封闭裂孔、抵抗腹压、固定食管、防止胃进入胸腔的作用。胃贲门黏膜“玫瑰花结”的关闭状态,胃前壁肌肉的斜行纤维等结构都有抵抗胃内压和防止胃食道反流的作用。

  1.先天性发育异常

  (1)膈肌脚、食管裂孔周围组织发育不良

  ①胃和食管周围韧带发育不良

  在正常的情况之下,胃和食管周围如果有较为坚韧的结缔组织,例如膈食管韧带、胃悬韧带以及胃膈韧带等等,让它们与周围保持紧密的链接,就可以使胃和食管保持正常的位置,以防止胃中的食物会反流进入食管,从而防止腹腔食管和贲门的上移现象。

  如果膈食管韧带、胃膈韧带、胃悬韧带等发育不良,尤其是膈食管韧带与食管周围失去紧密连接,食管腹腔段失去控制和稳定性,当膈肌运动时由于腹腔食管活动性强,易向上进入胸腔形成疝。尸体解剖发现,部分新生儿食管裂孔周缘与食管壁之间的连接以食管的前、后壁连接较紧密,而其两侧较松弛,故疝的内容物易从食管两侧的薄弱处进入胸腔。

  ②食管周围左、右膈脚肌纤维发育异常

  A.食管周围左、右膈脚肌纤维发育障碍

  如胚胎发育过程中,食管周围左、右膈脚肌纤维发育障碍而导致膈肌在食管裂孔处的先天性缺损或薄弱,失去正常的钳闭作用。

  B.食管周围的左、右膈脚肌纤维未形成肌环,无收缩和固定作用

  崔功浩等人(1986)根据构成食管裂孔两侧缘的肌纤维来源,将食管裂孔分为5种类型:

  Ⅰ型:自右侧膈脚发起,构成食管裂孔两侧缘。

  Ⅱ型:自左内侧膈脚发起构成食管裂孔两侧缘。

  Ⅲ型:自右内侧膈脚发起构成食管裂孔左侧缘,来自左内侧膈脚构成食管裂孔右侧缘。

  Ⅳ型:来自右内侧膈脚肌纤维构成食管裂孔右侧缘,而来自左膈脚构成食管裂孔左侧缘。

  V型:来自右内侧膈脚肌纤维构成食管裂孔左侧缘,由主动脉裂孔前方的结缔组织处发起一肌纤维构成食管裂孔右侧缘者。他们发现第Ⅳ型因肌纤维未形成肌环,故无收缩和固定作用,易导致食管、贲门突入胸腔。

  (2)胚胎期胃向尾端迁移至腹腔过程延迟

  由于胃向尾端迁移时发生停顿,致使胃停留在胸腔内,食管的延长停顿、胃和食管接合部位在膈肌上方,故有些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同时伴有短食管畸形。

  2.后天因素

  (1)膈食管韧带退变、松弛

  膈食管韧带新生儿期即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管裂孔周围组织和膈食管韧带弹力组织萎缩退变而逐渐变薄变弱,同时腹膜下脂肪逐渐聚积于裂孔附近,使食管裂孔增宽。由于膈食管韧带和食管周围其他筋膜退变、松弛,逐渐失去其固定食管下段和贲门于正常位置的功能,易使食管下段和贲门疝入膈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手术中证实,许多成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膈食管韧带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尤其老年人,上述退行性变和萎缩非常常见,而且多伴有导致的腹压升高的疾病(如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气管炎等),在食管裂孔增宽和高腹压对胃向胸腔的“推动”作用下,更易发病。

  (2)腹腔内压力升高

  在膈食管韧带退变、松弛或消失的情况下,腹腔内压力增高和不均衡可促使食管下段和贲门疝入膈上而发病。如妊娠、肥胖、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慢性便秘、长期慢性咳嗽或过度剧烈咳嗽、频繁呕吐和呃逆、负重弯腰等均能使腹腔内压力升高,把部分胃挤向增宽、扩大的食管裂孔而诱发本病。

  (3)食管挛缩

  慢性食管炎、食管下段憩室、溃疡、肿瘤浸润、胸椎后凸、强烈的迷走神经刺激等可引起食管挛缩。食管在长期向上牵拉的作用下,食管下段和贲门逐渐进入膈上而致本病。

  (4)手术和外伤

  严重的胸腹部损伤、手术所致的食管、胃与膈食管裂孔正常位置改变,或由于手术牵引造成的膈食管韧带和膈食管裂孔的松弛,亦能引起本病。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1155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