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肥胖患者会增加伤后血栓发生率

时间:2022-10-25 阅读:15 评论:0 作者:admin

  创伤是导致 1 岁至 44 岁年龄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有 60% 的创伤患者在受伤后会出现静脉血栓栓塞。

  在美国,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和四分之一的儿童存在肥胖现象,肥胖不仅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内科合并疾病,而且会造成炎症介质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会升高 2.5 倍。一些研究曾经发现肥胖是造成创伤患者血栓栓塞和死亡并发症升高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为了解身高体重指数(BMI)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 Lucy Z. Kornblith 医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和正常身高体重指数组患者相比,较为肥胖的创伤患者在受伤后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需要注意进行抗凝治疗。其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5 年 1 月的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杂志上。

  作者回顾性研究 2005 年至 2013 年之间因为外伤入院 BMI 大于 18.5kg/m2 的 377 例患者,该组人群没有使用抗凝治疗,同时也没有合并肝功能衰竭。 根据身高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18.5-24.99kg/m2)、超重(25-29.99kg/m2)和肥胖(≥30kg/m2)。分别在受伤后 0、6、12、24、48、120 小时时抽血检查凝血功能状况(国际标准化凝血比值、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等等)。

  该组人群中男性占 81%,钝性损伤占 61%,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平均为 18,身高体重指数平均为 25.8kg/m2。42% 的患者为正常体重。不同体重指数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比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在入院时的检查中,不同组别之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 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或凝血因子 II、V、VII、VIII、X、抗凝血酶 III、蛋白质 C 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但是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肥胖组患者不仅存在血小板计数明显较高(303x109/L 比 269x109/L)、D- 二聚体降低(1.88 μg/mL 比 4.00 μg/mL)的现象,而且凝血因子 IX 活性也出现增高趋势。

  使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时发现,肥胖患者的凝血强度(最大振幅)和功能性纤维蛋白水平也明显偏高,分别为 65.7mm 比 63.4mm 和 407mg/dl 比 351mg/dl。多重线性回归显示,身高体重指数对凝血强度、功能性纤维蛋白水平、凝血因子 IX 之间的影响可以维持超过 24 小时。

  与此同时,身高体重指数对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影响可以超过 120 小时。多重 logististic 回归分析,身高体重指数每上升 5 个数值,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并发症的风险会升高 85%。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2143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