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常见的三大认识误区

时间:2022-11-04 阅读:13 评论:0 作者:admin

本文导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现代人对脉诊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很早以前我国古人就学会了用脉诊这一方法来看病,但是,现代人对脉诊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脉诊常见的三大认识误区。

一、布指技法不规范

笔者曾在观看某省电视台中医健康讲座节目时,清晰地看到某中医专家脉诊时食、中、无名三指布指的特写放大镜头:在对寸、关、尺进行三部九候单诊某一部脉象时,其余二指明显高高抬起甚至离开了寸口部位的皮肤,这一镜头使笔者很是吃惊。无独有偶,去年笔者到市中医院会见同学,竟然也看到了某医生脉诊时和电视节目如出一辙的做法,这使笔者大为不解。难道是我脉诊的布指方法及三部九候的技法错了吗?还是我们某些中医专家忙碌于日常临床的诊疗工作,无暇顾及最基本的脉诊布指技法规范而随心所欲呢?

笔者认真请教了几位老专家,并仔细查阅了现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和相关文献,在对寸、关、尺进行三部九候单诊某一部脉象时,其余二指虽然不用力,且有微微抬起之意,但也决不能像弹钢琴的手指那样高高抬起而离开脉诊部位的皮肤。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也明确规定 三部九候单诊时其余二指微微抬起 。所谓微微抬起,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医大夫临证三部九候单诊时,自己虽能感到其余二指已有微微抬起之意,而在旁观者看来其手指还未离开脉诊部位的皮肤。

二、单凭号脉断病情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来诊坐下之后,一言不发地将手臂放在脉枕上,要求医生单凭脉诊就辨出全身哪个脏腑是否有阴阳虚实之证。有极少数中医大夫或为了迎合患者,或为了炫耀自己的脉诊技术,对来诊患者一字不问,单纯脉诊之后就对其处方用药,结果有些用药偏离了病情,使患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了质疑。更有江湖游医之流打着 脉诊绝技 的幌子故弄玄虚,到处行骗,极大地玷污了中医脉诊的学术本质。诚然,在中医临证诊疗中,脉诊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诊疗手段,中医大夫单凭脉诊就可以对大部分病证进行辨证分型施治。但是,如果临床中仅凭脉诊而忽视四诊中的其他三诊,这样的辨证诊断是不科学、不全面的,甚至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诊断。

熟读 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此处 王叔和 意指《脉经》一书)。一方面,学习脉诊要多临证,把《脉经》变成诊疗实践指南;另一方面,脉诊也要巧妙灵活地结合其他三诊并相互参考印证,这样才能作出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诊断,并继之辅以理法方药。但是,脉诊技术再高超,也代替不了望、闻、问三诊。掌握中医脉诊技术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临床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小小寸口难诊病


去年9月18日健康报《中医周刊》版有人撰文: 中医脉诊的三部九候将左右寸、关、尺部的脉象分别代表心、肝、肾和肺、脾、命门等脏腑,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寸口脉这么短小之处,血液流过同一条桡动脉血管,竟能分别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令人不可思议。 这种对祖国医学最基本的诊疗技术的误解,是因为没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分析中医学的缘故。中医脉诊技术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如古人看天象观云测雨、总结四季二十四节气等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古人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时期长期的中医临证实践,经过无数中医先辈总结、归纳、整理和不断升华的一种对疾病诊断方法和规律的高度概括。

《黄帝内经》认为,寸口脉为全身经脉之大会。脉之源,始于胃,输布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而发挥作用后,经过全身百脉而归朝于肺,其间经受了脏腑病变的影响,故能将脏腑病变反映于寸口脉上。而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寸口脉诊这一古老的诊疗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医学界认为是符合现代医学生物全息学理论的。所以,无论是脉诊还是舌诊,都可以对全身疾病进行脏腑或阴阳等方面的辨证论治。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脉诊常见的三大认识误区,知道这三大认识误区后大家对中医脉诊是否多一点了解呢。

(责任编辑:林小萍)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25284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