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 Macrae博士等人1月9日在线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严格控制心脏手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儿血糖或并不显著影响患者生存和不需要机械通气的天数。
共60%的患者在心脏手术后入住ICU。这些ICU患儿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严格血糖控制(694例),另一组接受常规血糖控制(675例)。主要研究终点是随机分组后1个月时患者存活且不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天数。
研究结果显示,严格血糖控制组的这一终点与常规血糖控制组无显著差异(23.6天vs. 23.3天)。这些结果与NICE-SUGAR研究结果一致,应被视为支持在已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中实施常规血糖管理的进一步证据。
心脏手术后注入ICU的患儿中,与常规的血糖控制相比,严格血糖控制的患儿中度低血糖(血糖水平为36~45 mg/dl)发生率(12.5% vs. 3.1%)和重度低血糖发生率(7.3% vs. 1.5%)均较高。
发生1起或多起低血糖事件的患者的死亡率为11.1%,而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的患者的死亡率仅为4.4%。在进行心脏手术的大样本量患者亚组中,发生1起或多起低血糖事件的患者的死亡率为10.6%,而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的患者的死亡率仅为2.1%。
相比之下,在未进行心脏手术的亚组中,未观察到可归因于低血糖的额外死亡率。这一未进行心脏手术的亚组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可能性也较低;并且在该亚组中,接受严格血糖控制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接受常规血糖控制的患者短13.5天。
在因除了心脏手术之外的原因入住ICU的儿童中,接受严格血糖控制的儿童的1年治疗费用比接受常规血糖控制的儿童少13,000美元/患者以上。然而,研究者表示,这一总体获益需与低血糖风险增加相权衡。
链接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不容小视,占出生活婴的0.4%~1%,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20万。
先天性心脏病谱系特别广,包括上百种具体分型,有些患者可以同时合并多种畸形,症状千差万别,最轻者可以终身无症状,重者出生即出现严重症状如缺氧、休克甚至夭折。
根据血液动力学结合病理生理变化,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发绀型或者非发绀型,也可根据有无分流分为三类:无分流类(如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左至右分流类(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右至左分流(如法洛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类。
少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另外有少部分患者畸形轻微、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而无需任何治疗,但大多数患者需手术治疗校正畸形。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效果已经极大提高,目前多数患者如及时手术治疗,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普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