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梨子能够滋阴润肺,在秋季吃最适合,那么,梨怎么吃最养生?下面为大家介绍梨的七种养生吃法。
秋季要滋阴润肺,水果中滋阴润肺效果好的当属梨子,梨可以生吃、可以做成食谱吃,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款梨的吃法,一起来看看梨的保健食谱吧。
梨的养生保健吃法:
一、冰糖炖梨 清火、润肺、美容养颜、降火
食材:雪梨 1个、冰糖适量
做法:
1.雪梨一个,洗净,去皮,切去顶部当做盖子,再借助小刀和勺子挖除中间的核。
2.把冰糖放入中间,盖上盖子,把处理好的雪梨放入深盘或深碗(蒸好的梨会流出很多甜汤,最好选深一点的容器来蒸)
3.最后放入蒸锅隔水蒸1个半小时至2个小时,让梨完全软化就可以了。很简单很好吃~
4.觉得挖空梨核麻烦,可以把梨洗净后去皮去子,切成大块,放入碗中,加入冰糖,再入蒸锅蒸软就可以了。可以用蒸盅或是砂锅盛梨块,也可以用电饭煲来蒸,随你喜欢~
二、红枣银耳炖雪梨 堪比燕窝的美容佳品
食材:红枣 数颗、银耳 100克、雪梨 1个、冰糖 50克
做法:
1.将银耳朵泡软洗干净,撕成小朵,将大红枣1切两半,将梨洗净切块。
2.干净的沙锅中倒入2/3的水,加入银耳、红枣、梨、盖上盖子、大火烧开。
3.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并且将盖子侧开一条缝,小火炖30分钟。
4.2分钟后加入冰糖,煮至冰糖融化,关火,晾凉即可食用。
三、冰糖烤梨
食材:梨1个,冰糖适量
做法:
1、将梨洗净,切成四瓣后挖去中间的芯,再将四瓣合起来用牙签固定住,放入碗中,放入烤箱中200℃烤1小时,取出后拆去牙签;
2、放入冰糖后,把有皮的一面朝上放好,覆盖保鲜膜,静置2小时等出水;
3、出水之后,盖上锡纸,200 烤制1小时,把皮剥掉淋上糖浆后即可食用。
四、滋补熟梨 润肺止咳、养肝益心
食材:500g梨、适量红豆、适量香白芷、适量川贝母、适量冰糖、适量桂花酱、适量大枣
做法:
1.材料准备好,梨洗净,大枣、红豆、药材洗净。
2.梨去皮。
3.自底部挖掉种子。
4.放在锅内。
5.放入红枣。
6.放入白芷和川贝母。
7.放入红豆。
8.添加足量的清水。
9.放火上烧开,转中小火熬煮2小时。
10.关火,放入冰糖。11.放入桂花蜜调味即可。
五、梨汁鸡翅(用平底锅只要10分钟噢~)
食材:300g鸡翅中、适量生抽、适量梨、适量生抽、适量蜂蜜、适量耗油、适量盐
做法:
1.雪梨去皮。
2.切块,用料理机搅打成茸。
3.用漏勺过滤渣滓,取汁。
4.鸡翅中,洗净,上面刻划2~3道。
5.果汁过滤放在碗内。加入三大勺蜂蜜。
6.加入两勺生抽。7.加入一小勺盐。
8.加入一大勺耗油。
9.搅拌均匀,调成腌肉汁。
10.放入腌肉汁中,腌渍一晚。
11.平底锅烧热,倒油,将鸡翅码入锅内。
12.中小火,慢慢将鸡翅煎至两面金黄,中间不要盖盖子,中小火,这样出来的鸡翅外皮焦爽,有烧烤的感觉。
六、红酒雪梨 美容佳品
食材:梨 3个(约380克)、红酒400ml、白砂糖120克、柠檬三片、红酒50ml(煮梨用的)、淀粉1.5克
做法:1.将梨去皮放入锅中。加入糖、柠檬片稍混合。倒入红酒。中火煮开
2.转小火慢慢焖煮30分钟,红酒差不多剩下原来的一半即可。中途要随时掀开锅盖翻转下梨子
3.熄火,将梨放入器皿中,倒入煮梨用的红酒浸泡过夜。食用前可淋上一层红酒酱汁,煮梨用的红酒50ml加1.5克淀粉混合煮沸,过滤后淋在表面即可。
七、秋梨膏 润肺安神
食材:秋梨5个、罗汉果1个、冰糖适量、老姜丝适量、蜂蜜100ML
做法:
1.准备材料。
2.秋梨洗净削去外皮,用擦板擦出梨蓉和梨汁。
3.将梨蓉和梨汁放入沙锅,加冰糖。
4.加入老姜丝。
5.罗汉果用手瓣碎加入。
6.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30分钟。
7.倒出用纱布或者筛子过滤出沙锅中的梨蓉,姜丝及罗汉果的渣。8.滤出的汁水倒回锅中,开着盖子继续用小火熬。
9.煮到锅中汁水开始变浓,用木铲不断搅拌,直到汁水变得浓稠有厚度,黏黏的感觉即可关火。
10.离火晾至温热,加入蜂蜜搅拌均匀,装入密封容器中保存。喝的时候取一勺用温开水兑开即可饮用。
有很多的水果和蔬菜都可以生熟两吃,人们总会想要问一句: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实际上,不同的吃法有各自不同的好处。梨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在耐热性上比较差,因此生吃口感清凉,搭配莲藕榨汁的话更能清热去燥,还能解酒缓解宿醉,直接生吃也有利于补充维生素C。但对于体质较差,肠胃虚寒或体寒的人群来说,以及对于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来说,将梨蒸熟或烤熟后,梨中富含的不溶解性膳食纤维就能在高温的作用下变得柔软,也更容易咀嚼,同时,做热了的梨缓解了其原本的寒凉属性,对于体寒的人来说不易被寒湿侵体,而老年人也更容易咀嚼和吸收,只是维生素C会有一定的损失。因此,生吃好还是熟吃好,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感受来决定是最好。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梨的养生食谱,除了上面介绍的食谱,梨的吃法还有很多,如果闲麻烦也可以直接生吃。
(责任编辑:林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