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老公务员田豫:70岁仍在位自觉是犯罪

时间:2023-02-25 阅读:4 评论:0 作者:admin

三国最老公务员田豫:70岁仍在位自觉是犯罪

三国魏帝曹芳在位的时候,年逾古稀的卫尉(宫廷禁军统领)田豫一再请求逊位。掌权的司马懿认为他的健康情况尚佳,不予批准。田豫觉得年迈再居高位简直是犯罪,又再次上书司马懿,恳切地说:“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三国志·田豫传》)。在他坚决请求下,批准他解甲归田,授予太中大夫的闲职。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武清)人。青年时期追随刘备,因才能出众,很受赏识。后因母老求归,刘备深表惋惜。田豫后来投奔曹操,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功勋卓著,最后肩负统领禁军的重任,成为地位显赫,备受信任的四朝元老。

田豫任职期间,为官“清敛约素”,“家常贫匮”;退职以后,生活更加困窘。当他活到八十二岁高龄,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不但毫无悔恨,而且认为所作所为对得起国家和百姓,心地坦然。

田豫的高风亮节,受到曹魏朝野的高度赞扬。汝南地方官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为缅怀他,“既为画像,又为立碑铭”。曹魏朝廷下诏高度赞扬他:“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户业,身没之后,家无余财。”(《三国志·徐邈传》),赏他家属“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并将他的事迹布告天下。

“屠城”辨

项羽嗜杀,为人残暴,尤其是“屠城”(杀尽一城)一事,最为后人诟病。但是,人们只记住了项羽“屠城”,似乎忘记了刘邦也有“屠城”的记录。《史记·高祖本纪》载:“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条历史文献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对于这条文献记载,人们好像得了集体失忆症一样,都淡忘了。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吕雉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所以,楚地皆降,唯鲁不降引发的怒气,不能不服从于倡导忠诚的主流舆论。

正是基于这种深谋远虑,刘邦放弃“屠城”泄愤之愿,以项羽的人头昭示鲁城父兄,鲁地百姓确信项羽已经死亡,才放弃抵抗,投降了刘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231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