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的历史:19世纪欧洲只有出身差的女人才打扮

时间:2023-03-22 阅读:16 评论:0 作者:admin

化妆的历史:19世纪欧洲只有出身差的女人才打扮

化妆的女人就像“刚刚剥皮的绵羊”

气色饱满,面色红润,几个世纪以来,这条评判美丽的准则经久不衰,拥有亮丽的肤色因而成了美丽的代名词。

在古代宫廷中,在面颊上涂抹胭脂粉风靡一时,一时间,人们竞相效仿,趋之若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路易十四时代到路易十六时代,所有宫廷贵妇的妆容均是如此:在脸上涂抹一层厚厚的白色铅粉之后,再往颧骨上涂一层朱砂。整个化妆的手法都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在如同面具一样的脸庞上,红色的脂粉晕染开来,直至下眼睑。

借助于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画笔,蓬巴杜(pompadour)侯爵夫人的美丽面庞得以永垂不朽。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贵妇们对于化妆的热爱却完全步入了歧途。

1721年,英国的旅行家蒙太谷夫人在《别处来信》一书中,斩钉截铁地写道:“我认为,这种法式装束非常恶心:卷曲的短发好像白色的羊毛,再加上火一样灼热的面庞,她们简直已经不具人形,把她们看成是刚刚剥皮的绵羊也不为过!”

蓬巴杜侯爵夫人

这些浓施粉黛的面容同样招致了许多伦理家的讽刺和批评,他们认为,这是女性狡猾奸诈的体现。

卡拉奇奥利(Caraccioli)在他的《男士女士的着装批评》一书中,不无嘲讽地宣称:“人们只喜欢外面覆有美味奶酪皮的肉酱,同样的道理,这些如同打了石膏般的面孔风行一时,因为人们喜欢表里不一。

看来,真诚和坦率这一美德不仅在民风中,而且在妆容上也被摒弃不顾了。”

烧酒泡缎带涂脸,制造害羞脸红的效果

如果说,散文家们批判这种化妆风格,是因为他们早已厌倦了这种浮夸的外表——在他们看来,这种化妆手法就是一种虚假的骗人的把戏,那么医生们则对此惊慌不已,原因就在于这些以朱砂为主要原料的脂粉内含硫和汞,对身体具有毒副作用。

直到1778年,皇家医学院才开始分析脂粉的化学组成,随后对公众公开。而在这之前,一个名叫安东尼加缪(AntoineLeCamus)的人在他的著作《保持美丽的艺术》中提到过一种代替脂粉的方法,那就是将猩红色缎带浸泡在烧酒中,随后将其涂抹在脸颊上。

这种用烧酒制作的化妆水最小的一瓶也要值1路易,而最贵的要花80路易才能买到,尽管如此,化妆品生意却非常红火。

在《法国大革命回忆录》中,福布朗(Vaublanc)伯爵提到:“在凡尔赛宫,几乎所有的女人们都在口袋里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盒子,盒子里有假痣、口红、刷子,还有小镜子。她们每到一处,都毫不做作地拿出自己的化妆盒,随心所欲地给自己补妆。”

这场宴会庆典的狂潮逐渐平息下去……大革命到来了!处处都是流血牺牲,恐怖蔓延开来……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自然与纯真成了时代的主题。

人们开始认为,女性亮丽的外表只有与灵魂的波澜起伏相互交融,才能凸显其存在的价值。那些拥有姣好容貌的腼腆少女和优雅的少妇变得格外喜欢害羞脸红。面庞成了心灵的一面镜子。司汤达笔下的男主角们常常因为让心爱的女孩脸红害羞而心花怒放……

因为脸上涂胭脂,亲戚与她断绝了往来

整个19世纪都在奉行着这样的美丽法则:皮肤要像象牙一样白净光亮,只有那些出身不好的女人们才涂抹红色的胭脂——交际花、女演员、歌手和妓女。在《上流社会的学问》一书中,巴桑维尔(Bassaville)公爵夫人这样说道:“杰出的女性从不穿戴白色的衣服,从不涂抹红色的脂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334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