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揭秘戊戌变法另一面:康有为无自知之明

时间:2023-04-01 阅读:18 评论:0 作者:admin

茅海建揭秘戊戌变法另一面:康有为无自知之明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序言中,作者茅海建感叹阅读这份史料有“惊心动魄”之感,他所感受到的惊心动魄,普通读者可能难以感同身受,需要对历史细节之更细微之处,有敏锐体察的历史观察者,方能获得此种感受。不过,正如茅海建所说,今天对许多历史事件有了新鲜的认识,有了恰当的把握,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似非为在观念或方法论上有大的突破,很可能只是明晰了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细节。因张之洞档案,关于戊戌变法,确实让人有新鲜的感觉,获得更为恰当的认知。本版拟略择书中一二新鲜的认知,以飨读者。

戊戌变法另面之一

康有为的眼光与自我感觉

张之洞档案中,最让茅海建怦然心动的,是《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其中有张之洞之子张权来信4件、侄张检来信1件、侄张彬来信2件,内容皆是向张之洞报告京中政治情况,涉及戊戌变法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核心机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同办强学会期间,张权开始与康有为交往,他在书信中透露出对康有为的不信任,其中一个理由是,康有为与皇室弟子溥侗结交,溥侗为乾隆第十一子曾孙的儿子,彼时二十一岁,封镇国将军,极富艺术细胞,在政治上无可赞赏之处,康有为却称其天资高有见识志向,为王贝之中的人才。外臣与皇室结交为政治大忌,张权从传统政治原则出发,认为康有为叵测卑鄙,不敢近之。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总理大臣代递谢恩折,上命曰 何必代递,后此康有为有折,可令其直递来 ……时吾递折,及有所传旨,皆军机大臣廖仲山为之。”而张权密信透露的消息是,廖本人不敢不与之递,颇无奈。另外,光绪帝有意设立待诏所以安置康梁,很可能只是当时的一种传说,无实际根据,所谓待诏所只是一个上书收转机构,无实际政治权力。

(详见p76-118,《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

张之洞档案:溥侗资质平平,且康有为结交皇室犯忌;光绪帝安置康有为的“待诏所”并无实权。

张之洞档案:张之洞与杨锐关系密切、戊戌政变后曾极力营救,剖白其并非“康党”。

张之洞档案:康有为对外媒轻言慈禧与光绪帝关系,给光绪带来被废黜的危险。

戊戌变法另面之二

康圣人诬指张之洞“请杀六君子”

维新派领袖唐才常于1900年领导自立军起义被杀后,康有为悲愤而作《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文中有一句称:“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谭嗣同)、杨(杨锐)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而张之洞档案中由张亲笔所写的原件,所透露的却是张、杨之间有着深厚情感,杨锐为张之洞幕僚,由后者保障其物质生活无忧,而杨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京中向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发去大量电报,交办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电报,张之洞告诉杨锐:“康长素(即康有为)与仆有隙,意甚险恶。凡敝处议论举动,务望秘之,不可告康。切祷。”而杨锐曾与人密谋,“请张之洞来京面询事宜”,为平衡朝内政治力量,慈禧太后批准了这个请求,只是后来因突发事件,张之洞没有成功入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3823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