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盗墓贼们为何不屑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

时间:2023-04-01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历史上盗墓贼们为何不屑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

导读:金缕玉衣,也被称之为“玉匣”或者是“玉押”。主要分为头罩、前胸、后背等十多个部分。它高1.74厘米,宽68厘米,由4282片大小不一的玉石组成。这些玉片全部采用的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玉打磨抛光而成,且表面异常光亮温润。玉片的形状各异,面积从1至9平方厘米不等,其厚度约有1毫米左右。

这样一套价值不菲的玉器珍品,为何当年的盗墓者没有将其盗走呢?原来,金缕玉衣是为汉代高级贵族死后所特制的丧葬殓服。用玉丧葬,主要是为可使尸骨不朽。而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丧葬玉。即在死者的蒙脸布上缀些象征眼、鼻、口、耳的玉石,以代替五官,保持死者的精气。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在死者的衣服上加装一些玉片进行装饰的“玉衣”。

在阴阳五行、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到了汉代成为使用丧葬玉的顶峰时期,圣训使用玉衣殓葬。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记载: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虽然,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没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规格应该是在诸侯王一级,可实际上出土的却并非是诸侯王所配用的银缕玉衣。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这种丧服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同时也反映出这位墓主人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

在当时的社会,盗墓者的目标一般是像楚王墓这样藏有大量金银珠宝的王侯级大墓。而对于墓葬中的陪葬品,他们通常是以金、银、铜器为主要目标。玉器在当时作为皇家的专有象征,是不可以在民间随意流通的,而且被偷盗后也很容易被查出。所以,盗墓者很少会将玉器作为盗取的首选。另外,金缕玉衣虽然价值不菲,但是毕竟是死人穿过的衣物。对于一件丧衣,当时的人还是比较忌讳的。所以,早年的盗墓者只是将玉衣上的金线抽走,而将玉片随意扔在了塞石之上。这也是出土后的金缕玉衣为何只有散落的玉片,却没有金线的原因了。

以前,史学界对清末海军军械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很多论调都是用谣言在支持,比如,为了论证北洋舰队军纪涣散,论据是在大炮上晾晒衣服;炮口里的灰尘被东乡平八郎发现;邓世昌在军舰上养狗等。后来的研究通过辟谣,推翻了过去的许多结论。

虽说如今学术研究的发展成果喜人,但有些却把整体实力的缺失归结于简单的偶然事件,例如:如果翁同龢不卡住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船;如果有足够的开花弹,日本联合舰队就全完了。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惨状,不能片面的以偶然和“如果”洗白。历史上的结果和形成结果的过程,是清朝国防制度的必然,是体制的全面落后所导致的结果。

清朝的军事制度

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以前,清朝的军事指挥体系全部由皇帝本人掌握,皇帝通过亲信秘书班子——军机处发布军令,通过政府机构——兵部掌管军政。全国没有其他的军种司令部和军政部,也没有参谋军官制度。在1906年,兵部改为陆军部,增设海军部管理海军军政。

清朝的武装力量包括:八旗、绿营、勇营构成,其中八旗和绿营是国家正规军,按照专业职能划分为马兵 步兵 守兵三种;勇营是政府雇佣的地主私兵武装力量。八旗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的全职现役和全职预备役,绿营的兵役最初是募兵制,后来转为世兵制,就是强迫一个家庭世世代代出人当兵的制度。

清朝海军军事制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387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