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服饰讲究多 何时更换由朝廷统一命令

时间:2023-05-14 阅读:15 评论:0 作者:admin

清朝官员服饰讲究多 何时更换由朝廷统一命令

导读:我国古代官员服饰以繁琐严格著称,清代尤甚。官服的式样、色彩、质料、饰物等细节,都有明确要求。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作为朝廷命官,特别是经常出入宫廷的京官,如何穿戴却马虎不得。

我国古代官员服饰以繁琐严格著称,清代尤甚。官服的式样、色彩、质料、饰物等细节,都有明确要求。

比如官帽,按季节要求,可分为暖帽、凉帽两种。从功能上分,则又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区别。因品级不同,帽子形制、颜色及帽顶质料都有严格区别,绝不可越级僭用。

至于官服,按出席场合可分为朝服和吉服。按季节,可分冬夏两种。按功用,又分为日常服和出行服。因官品之不同,官服用色、补子图案都有区分。《大清会典》甚至将高级官员朝服外面的端罩按质地、皮色及其里、带的颜色,分为八个等级,以此区别官员身份地位的高低。

官服的面料多较贵重,比如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皮、红豹皮、黄狐皮等。官帽上的顶珠,亦以贵重材料制作,如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为阴文镂花金,九品为阳文镂花金。

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以示奖励,可这种赏赐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银子不等。赏穿之黄马褂,有些情况下也要受赏者自行置办。

官服不但种类多,更替也十分频繁。因为哪天穿什么衣服,不由官员自己选择,而是朝廷统一命令。光绪六年,任户部侍郎的王文韶入值军机,频频出入宫中。他在日记中详尽记载了一年更换服饰的次数:前三个月入宫,换了十一套衣服,平均不到九天就要换一次。由貂冠、貂褂直换到葛丝冠、葛纱袍,再由葛纱直换到貂褂,这就是清代官服皮(大毛、小毛)、棉、夹、单、纱,周而复始的一年的更替。

所以为官之初,购置官服,对很多官员来说是个极为沉重的负担。缺乏经济实力的京官不得不长年借用官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清贫,光绪年升官后,因“隔数日须往颐和园住班……又要添皮衣,非狐皮不行;且定要貂褂”,一下子“用度顿添,异常艰窘”,甚至连城外的房子都租不起了。更有甚者,乾隆朝的大臣钱南园,据说因冬日在军机处值日无衣,竟至冷病而死。

曾国藩素以俭朴闻名。晚年他在家书中说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多次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由此引出后世的种种渲染,比如说他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天青缎马褂,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才拿出来用,平素便放在衣橱里,因此用了三十年依然如新衣云云。

其实翰林经常需要出入宫廷,衣服必须体面,方符国家体制。曾国藩为人固然节俭,但是在官派威仪上却绝不敢含糊。连曾国藩的夫人和孩子,基于社交需要衣着也相当体面。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妻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

确实,入都为官后,曾国藩个人财物中,最值钱者就是衣服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580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