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曾是差生的选择 报考者会遭到羞辱和唾弃

时间:2023-05-18 阅读:20 评论:0 作者:admin

北大曾是差生的选择 报考者会遭到羞辱和唾弃

一百多年前,有个叫王长益的书生,家境贫寒,再加上几次科举落榜,甚是落魄。后偶然听说朝廷要建京师大学堂,招纳一些愿研习新学的年轻人,而且一旦进入这京师大学堂,每月还有生活津贴可拿,将来还极有可能分配工作,王长益思前想后,一再权衡利弊,决定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谁知,王长益的决定竟遭到意想不到的阻力。他的家人坚决反对,他的长兄几乎声泪俱下地劝阻:“爹娘养你二十多年,就是希望你有一天能科举中榜,光宗耀祖……谁料想你今天竟要学来自国外的奇技淫巧,你这样对得起谁啊?!你要是执迷不悟,爹娘就当没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就当没有你这样的亲弟弟了……”

一个和王长益交情深厚的同窗知己得知他将要报考京师大学堂后,立即给他写了一封绝交信,信中无比痛心地谴责他背叛自己的理想、辜负家庭的期待云云。信的最后写道:“汝弃正途,实可笑可悲,吾乃与汝绝矣。”

王长益的决定还遭到同学们无情的嘲笑和羞辱。一天晚上,一群学子饮酒作对,一时兴起,竟然在王长益的床头贴了副对联,上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下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这副对联的上联缺了一个“耻”字,意思是骂王长益无耻;下联少了一个“八”字,忘八,意思就是骂王长益是王八。

这副对联无疑是压垮王长益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想到自己艰辛的求学之路,想到家人恨铁不成钢的怨言,想到同学们鄙夷的眼神和冷嘲热讽,想到中举无望的前程……心里郁闷难遣,不禁悲观至极,下半夜竟然用床单在房间里悬梁自尽了。

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于1898年创立。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然而与今天万千学子对其趋之若鹜的情形相比,在一百多年前的招生中,可谓冷冷清清,多是一些科举之路渺茫的考生在无奈之下的选择;凡报名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多为时人所不齿,常被斥不务正业,甚至被人羞辱,遭人唾弃。

死亡可以使人的品行赤条条地暴露出来,人生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难应付的一道考题。老百姓的生死在文化意义上无关大局,不过是与蝼蚁同腐、与草木同朽;而大人物们——尤其是帝王君主,直接参与着当代历史的进程,理当有不俗的表现。其实不然,许多大人物(比如帝王)在死亡面前并未像培根标榜的那样“不失其本色”。他们有的像个英雄,有的却是懦夫;有人极为高贵,也有人摇尾乞怜……非但西方的君主有始有终、视死如归,古代的某些帝王,面对死亡,同样表现了出非凡的侠士风度与豪迈气概。

比如,臭名卓著的“昏君”、“暴君”——杨广,尽管他是史册上的“万人恨”,但是,死亡临头,他却表现得极有风度,很像一条汉子。《资治通鉴》记载着隋炀帝人生的最后时刻,司马光不惜把这位暴君描述成“濒死的英雄”。

该书第一百八十五卷曾做过一点铺垫:隋炀帝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并对非常受宠的萧皇后说:“我这么高贵的脑袋,哪个人配提刀砍下来呀?”言下之意,我想死,老天爷也不让。皇后大惊失色,问他怎么忽然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来,隋炀帝一笑,以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回答道:“贵贱苦乐也是有轮回的,得到就可能丧失,丧失也可能得到。即使脑袋被人砍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人这一辈子就那么回事儿,有什么好难过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6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