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用“天下为公”四字代替?

时间:2023-05-29 阅读:19 评论:0 作者:admin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用“天下为公”四字代替?

导读:到过南京中山陵的人如果细心点且又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就会发现宏伟壮观的中山陵缺少孙中山先生的墓志铭。何以竟会出现这样的憾事呢?说来也是有些缘故的。

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开,天下哀悼,山河同悲。灵柩暂放于北京西郊碧云寺。两年后,北伐成功。南京国民党政府即筹划为国父孙先生营建陵寝,拨出大笔专款。年余后,中山陵竣工,它占地千余亩,陵墓形如倒扣的洪钟,气势雄伟庄严。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元老们围绕着由谁来撰写中山先生的墓志铭展开一场争论。多数人建议并赞成由章太炎先生执笔,理由是章太炎资深望重,是在海内外卓有声望的国学大师,他早年又参加过光复会,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肩战斗,投入“反清排满,恢复中华”的斗争。他的书法炉火纯青很有名气,是书法大家。

章曾有云:“论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铭唯我能胜,亦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

当时,已凭仗权术篡取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蒋介石却不同意,对章太炎很冷淡,有意将于右任、张继、丁惟汾、吴稚晖、居正等十七人联名呈递的建议请章太炎执笔写国父墓志铭的报告弃置一边,不予批复。说来这也不奇怪。章、蒋两人早就有隔阂。章太炎以革命前辈自居,又一向恃才傲物。民国初年在北京,他连大总统袁世凯都敢斥骂。他耿介、勇敢,从来就看不起这个青帮流氓出身的浙江同乡。

章太炎怀着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先在家里认真地写好墓志铭,称颂他领导民众,前赴后继,推翻满清皇朝,开创民国、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但蒋介石就是不准将这篇气势博大、文笔恣肆流畅的墓志铭勒碑刻石,陈放于中山陵。章太炎知道后更对蒋氏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对此,章太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据《人民政协报》)

1944年8月7日,连日激战的衡阳城外一片寂静,战场上这诡异的安静让人心里有些瘆得慌。对于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将军和他麾下剩余的近三千将士们来说,这也是他们奉命坚守衡阳的最后一天。

这场以残酷著称的城市攻防战历时47天。第十军在军长方先觉的率领下,精血守城,直打得弹尽粮绝,日军尸横遍野,自己也减员不断,城中数千伤员无法运出救治,剩下的士兵饿得有气无力,手榴弹、子弹几乎用光,假若日军发起强攻,就只有拼刺刀了。

在这惊心动魄的47天里,第十军共毙敌20000余人,加上打伤的接近60000人,其中击毙敌酋390人,伤520人。第十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十分不易,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事后统计,此战军队伤亡15000余人,其中阵亡7400人。在内无粮草弹药,外无救兵增援的情况下,第10军将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他们的表现可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

衡阳保卫战是抗战八年间持续时间最长、双方死伤官兵最多、战况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就连不可一世的日军也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方先觉骁勇善战,不愧是一员虎将”、“支那第十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的决心,实令人敬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655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