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母亲杨牡丹出身名门为何40岁才出嫁?

时间:2023-06-02 阅读:17 评论:0 作者:admin

武则天母亲杨牡丹出身名门为何40岁才出嫁?

武则天母亲杨牡丹(579-670),号太贞夫人,出身于关陇望族,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她是在武士彟的原配夫人去世后,由李渊作主、桂阳公主(杨氏的堂嫂)撮合,以近40多岁的年龄嫁到武家的,生有三女,长女嫁给了贺兰越石,三女嫁给了郭姓,次女就是武则天。母以女贵,杨氏生前先后被封为代国、荣国、郑国夫人等,享尽荣华富贵。咸亨元年八月二日,崩于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

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母因女贵,她的母亲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太后”。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之母杨牡丹出身名门望族。在杨牡丹病重期间,武则天曾提出,将父母一起安葬在山西文水老家,但遭到母亲拒绝。咸亨元年(670年),杨牡丹生命垂危,武则天赶到洛阳也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十分伤心。

武则天很敬重她的母亲,母亲去世后,随着她的权力不断巩固,她不断加封母亲并续建陵墓。因为杨牡丹在不惑之年才在唐高祖的撮合下,下嫁给武士彟,成为两个已经成年孩子的后娘,武则天是杨牡丹和武士彟的二女儿。杨牡丹生前曾表示“愿葬于先茔之侧”,武则天便顺从了母亲。根据近代考古发现,如今的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办北杜一带为杨氏家族墓地。

母亲对武则天的影响显然是不可低估的。据《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一书所说,杨牡丹年幼时,不喜欢针织女活,却对诗书礼仪颇感兴趣,曾写下“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杨牡丹有了武则天后,专门请诗学、音律、礼仪方面的先生为她做家教。

武则天的《从驾幸少林寺》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伤父母亡故而不及孝养的思想感情。《韩诗外传》卷九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时光流逝再也追不回来了,亲人离去就再也见不到了。

这首诗是武则天陪高宗游幸少林寺的时候写的,诗有小序:“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先妃”指的是武则天之母杨氏,则天立为皇后,追赠杨氏为太原王妃(670年追赠其父为太原王)、魏王妃(684年追尊其父为太师、魏定王)。“茕衿”,孤独之感。武则天因为见到已故母亲的营建之所,内心非常伤感,怀着“泣血”之情写下这首诗。

通过读诗,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武则天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也正是由于武则天对自己的亲身母亲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所以她才会以尊母的方式推尊女性的地位。公元666年,武则天与高宗封禅归来,途中参拜了老君庙,特意追赠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唐代规定,父亲去世守孝三年;父亲健在,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母死时父亲已逝,则为母守孝三年。上元元年(674年),武后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无论父亲生死,母亲去世都应守孝三年。可见,对女性在家中地位予以尊重。武后这篇表文言辞极为恳切,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有说服力,遂得到高宗采纳。

历史上的蒋干虽有负曹操之托,但未失名士之风。《三国演义》诬蒋干盗书,且将其刻划为一被人捉弄的小丑形象,虽增加了文学效果,却使其斯文扫地,实在是一起影响千年的大冤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678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