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口罩的古人们对付雾霾风沙用啥办法?

时间:2023-07-13 阅读:14 评论:0 作者:admin

古时候没有口罩的古人们对付雾霾风沙用啥办法?

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

先秦时期已开始穿戴“面衣”

古人对付风沙雾霾的首选“装备”,大概要数面衣了。明屠隆《在京与友人》文中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依屠隆所记,明朝时北京的气候已很糟糕,沙尘雾霾这类脏天气严重:在北京街头骑马的人,戴着面衣,被大风吹起的尘土满街飞扬。返回下马后,发现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面衣是人最早发明的用来保护面部的一种服饰,早期面衣是专为女性而设计的。穿戴面衣的风俗,在先秦时即已出现,《礼记·内则》便有这样的说法:“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当时女性外出,得把面部遮挡起来。虽然说这种“蔽面”要求,是出于儒家所提倡的“礼”的考虑,却意外地起到了挡避风沙雾霾的作用,还可御寒保暖。

拥有一件面衣,在秦汉时已成为有身份女性的必备,出远门必需。据汉刘歆著《西京杂记》,汉成帝刘骜宠妃赵合德,在其姐姐赵飞燕成为皇后之后,所送的一批高档奢侈品中,就有一件“金华紫罗面衣”。金华紫罗面衣是用紫色纱罗裁制的,绣上金花。这样的面衣,当贺礼送给皇后姐姐自然十分体面。而民间的女性所用的面衣则比较简单,一般用普通布纱裁制而成,考虑到包裹的需要,面衣的布幅都较宽大,故又有“大巾”、“巨巾”的叫法。这种面衣很大,穿戴在胸前时把膝部都能盖起来,故又称“蔽膝”。西汉扬雄《方言·第四》即称:“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或谓之袚。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膝’,齐鲁之郊谓之‘袡’。”

魏晋以后流行用“大巾”

面衣其实就是一块大方巾,使用时覆盖在头上,用带子系紧。面衣的使用,从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一些:“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小尔雅·广服》称:“大巾,谓之幂。”“幂”是什么?就是古人的“覆头之物”。“以覆其头”这种用法,让面衣又有了“盖头”的别称,后世婚俗中新娘子的“红盖头”,即由此流变而来。

面衣本是女用服饰,魏晋以后,男性冬天出行时也可使用面衣。《晋书·惠帝纪》记载:建武元年(公元304年),晋惠帝司马衷被大将张方劫往长安,“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司马衷得到这件遮风御寒之物,别提多高兴了,还嘉奖了高光。与以前相比,魏晋以后面衣遮蔽沙尘的功能较为突出,而御寒性能减弱。这时的面衣,往往用较薄的纱罗裁制。由于稀薄透明,面部容易让外人看见,面料多选用遮蔽效果较好的黑色罗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8226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