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不应该充满粗暴恐吓

时间:2022-03-13 阅读:29 评论:0 作者:admin

  歌手姚贝娜乳腺癌复发转移不幸去世后,网络上、微信圈瞬间充满了恐吓式的健康科普文章,内容粗制滥造,标题骇人听闻。前两年电影《非诚勿扰》热映也有类似情形。健康科普就只能是简单粗暴的恐吓吗?

  这种“恐吓”在健康教育领域,其实是非常经典的健康行为干预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该模式首先强调让受众感知到“健康威胁”,以激发他们对健康的关注。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威胁”需要一个度,一旦过度,反而招致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此次姚贝娜去世的媒体宣传,就让很多女性陷入对乳腺癌的过度恐慌。

  恐吓式的科普还会对患者群体造成心理伤害。姚贝娜的去世对于广大乳腺癌患者来说其实是一个“负面事件”,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对患者们的心理将会是一种打击。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科普文章都“顾头不顾尾”,传播信息的同时又伤害着患者群体,令人无语。

  宏观上说,这也是网络时代健康科普转型时期无法回避的问题。网络信息的即时化、自媒体的崛起以及国人对健康信息越来越大的渴求,都让“恐吓式”的健康传播有机可趁、有利可图。一篇以“当心!吃这些你就会得癌”为题的文章显然更有“传播力”。

  但无论如何,健康科普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健康,而非制造伤害。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媒体、科普作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应调整处理健康信息的理念和方式。媒体和科普作者要有原则,端正健康科普的目的性,普通读者、网友要学会过滤不良信息,保持客观冷静。

  还是以电影《非诚勿扰》热映及事后媒体对黑色素瘤的炒作为例。那时各大医院都涌进不少“看痣”的求诊者,这就是典型的、连医生都难以避免的“疑病”心理。医学院校中有种“大三综合征”,意思是:医学生进入大三后,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具体的疾病诊疗,但此时他们还没有临床经验,对疾病一知半解,很容易把各种病症往自己身上套,怀疑自己患病,压力很大。医学生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又该如何?我以为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1、屏蔽负面信息源。尤其是目前的微信平台,很多健康公众号为了博取关注,长期主打“负面信息”,建议坚决屏蔽此类“负面信息大王”。2、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迷恋“百度医生”,直接去医院看。3、网络时代,不要忘记亲情的力量。健康问题是个特殊问题,亲情的支持非常重要。所以,当你阅读了一篇科普文章,有了健康顾虑的时候,不如暂时离开电脑,和亲友交流一下,听听他们的建议,感受他们的安慰。

  翻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健康科普杂志,精致与温情并存,令人动容。现在时代进步、科技常新,健康科普更应利用好条件,回归科普健康的“初心”。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911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