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座谈会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出版发布会,系统梳理了中医古籍文献方面近5年的工作成绩,总结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阶段成果,正式发布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首批出版的100种图书。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的重要任务,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争取财政部公共卫生资金,支持开展“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等9家行业内中医文献研究机构承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1982—1986年两批重点中医古籍整理之后,又一次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支持对400种中医药古籍进行规范整理,以出版通行本、传世本为目标。项目遵循“古籍整理与保护利用相结合,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古籍整理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基础工作与研究提高相结合”的总体思路,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对未曾整理出版过的400余种重要中医药古籍进行了校注整理,涵盖了中医药各门类,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推出首批出版的100种古籍,另有300种已通过专家组审订、进入出版流程,将在2015年内陆续推出;
二是形成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等行业标准,填补了中医药古籍整理领域缺乏行业标准规范的空白;
三是有效地稳定了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队伍,培养了研究人才,提升了研究能力,一批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得以强化,中医药文献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中医药古籍出版编辑的专业队伍也不断壮大,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全面提升;
四是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提供基础保障。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的阶段成绩,特别强调了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关于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新定位,大力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以强化中医药古籍专业人才队伍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对下一步工作,他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坚持顶层设计, 站在国家层面做总体谋划和机制设计,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坚持遵循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多学科参与、专业性强的规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三是要坚持融入大局,统筹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