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竟也看病难:御医们怎样给皇帝的女人看病?

时间:2023-04-28 阅读:12 评论:0 作者:admin

古代竟也看病难:御医们怎样给皇帝的女人看病?

御医是古代一种对医生职称,也就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家眷治病的宫廷医师。御医直接听命于皇帝,间接听命于后妃、皇子等人。由于古代皇帝称之为“御”,因此,皇帝跟前的大臣称之为御前大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之为御林军、皇帝征伐外地称之为御驾亲征,而为皇帝看病的医生则称之为御医。夏商周时代,有关皇帝医事的记载很少。从这些现存的资料中看,医生首先出现在宫廷中。在西周之前,医生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东周春秋以后,一些民间医生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可以看到有关太医、太医令的一些记载,从而才对宫廷御医、太医和民间医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划分。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只是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御医和太医,虽然都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的称谓,但是御医和太医还是有所区别的。御医在清代叫太医,所以当时的御医也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正如为古代做官的常被下属称为“老爷”,而被称为“老爷”者不一定是做官的。《清史稿·职官志》中就有关于太医和太医院的记载:太医院的医生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而这些医生都被人称为“太医”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的医生十三人,包括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才十六人。即使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医院的医生总共只有九十二人。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看来只能当助手。“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是见习大夫。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越来越庞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在这个组织中,御医也进一步有了更细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专为皇上诊脉的,有采药制药的,有尝药的,还有负责记载处方、整理档案的。因此,太医院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35073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