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杏林一奇葩:龙砂医学说概下篇

时间:2022-08-17 阅读:19 评论:0 作者:admin

  □ 吴厚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顾植山 江苏江阴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

  晚清时以柳宝诒为代表

  到清代晚期,这块名医辈出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宗师柳宝诒。与柳宝诒同时稍早的有名医吴达,稍后又涌现出张洵佳、曹颖甫、朱少鸿、承淡安等医学大家。

  柳宝诒(1842~1901),字谷孙,号冠群,人称“冠先生”,龙砂地区周庄镇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中第一名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优贡入京,任正红旗官学教习,兼行医于京。士大夫以病求治,辄着手成春,声名渐显。后弃官归里,精研医道,数年间名声大振,江浙学子来归者甚众。柳氏著作存世者有《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素问说意》、《惜余医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等。另据光绪三十年刻本《江阴柳氏惜余小舍医学丛书目录》所列,柳氏著作尚有《疟痢逢源》、《评医琴川医家三种》、《梓贤医案十六家》、《清芬医案》、《鸿雪医案》等,均佚。1965年有上海张耀卿据《临证治验录》、《惜余医话》、《仁术志》3个抄本整理成《柳宝诒医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柳氏继承龙砂医学传统,重视对《黄帝内经》的钻研而有《素问说意》之作。所著《温热逢源》3卷,从六经究温病,强调“伤寒温热,为病不同,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立法相同。治温病者,乌可舍六经而不讲哉!”其书又专论伏气温病,认为温疫病因乃寒郁热化,“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邪伏少阴之说,深得《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髓。

  柳宝诒的学术思想,对龙砂及其周边地区的医家影响甚大。如江阴朱氏中医被称为“一门三杰”(朱少鸿、朱凤嘉、朱莘农),朱少鸿之子朱凤嘉在《论伏邪伤寒证治之概要》中就发挥了柳宝诒的伏邪思想,谓“伏邪为病,包括温暑”,“天下之病,孰有多于伏邪者乎?”朱少鸿之弟朱莘农的著名观点是“夹阴伤寒”,所论“盖缘先天少阴之素虚,偶一不慎,而寒邪直中虚处”;“足见少阴阴阳亏虚,寒邪才能深入。”与柳氏少阴伏邪说一脉相承。

  稍早于柳宝诒的名医吴达,字东旸,号澹园。他重视运气之学,其《医学求是》中云:“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并记述了许多实例来证明此说,例如:“若丙子秋,所见之证大都脉数、舌光、发热、少汗、干咳、喉痒、咽疼、口渴,一派秋燥,……盖丙子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夏秋多旱,人与天地同气,故所见燥证极多。今岁丁丑,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夏秋多雨,暑令不热,秋病湿证居多。”吴氏在《运气应病说》中总结说:“惟就余迩年所历时证之多者,验之运气,往往相合。特因病以测岁气,非执岁气以求病也。”吴氏从临床实际观察谈对运气学说的体会,可谓实事求是而能活用运气理论者。

  稍晚于柳宝诒的张洵佳,字少泉,龙砂华士镇人,晚清优贡,博学精医,曾为徐世昌塾师,后以医名称著京师。晚年退归故里,慈禧骤病,由徐世昌举荐,被急电召赴京城为慈禧治病。1907年张洵佳病逝,徐世昌赠以“江藩宗师”匾额。子张宗曜承父业,亦有医名。

本文链接: https://uc.lanchong123.com/?id=7709 转载请注明出处!